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机遇
跨境物流突围向上
今年前4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2.4%,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在外部困难挑战增多的情况下,我国积极构建多元化市场,深化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各地各部门和广大经营主体积极应对。近日,人民网记者深入多地,走进企业生产经营一线,探寻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机遇。
超过50%的扩张区间,是今年4月份我国物流业务总量指数、新订单指数、库存周转次数指数所呈现的开放型经济“新答卷”。在全球产业链重构进程中,我国西部地区物流业务总量指数保持显著增长,成为中国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生动缩影。
尽管大宗市场供需放缓、国际贸易“抢出口”效应减弱等因素带来影响,但西部地区物流业务总量指数的环比增长依然显著。
这一增长的背后,“钢铁驼队”载着新能源汽车穿越欧亚大陆,助力“渝车出海”;潼南柠檬搭乘“中老泰冷链班列”,仅用5天便直达东南亚;都匀毛尖的茶香弥漫在东盟的餐桌上;昆明鲜切花在48小时内绽放于欧洲的橱窗,咖啡豆沿着中老铁路翻越群山……在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浪潮中,西部地区正以跨境物流为纽带,构建全球经贸合作新图景。

西部陆海新通道提速升级。受访者供图
4月底,记者走进西部陆海新通道运营调度中心,看到海外仓分布、货运订单号、国际铁路班列集装箱总量等数据正实时更新。
“我们约90%的运量覆盖亚洲或东南亚地区,通过深化国际产能合作,已形成‘东盟加工+出口全球’的产业链协同模式。”陆海新通道运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义真向记者表示,根据运营数据,截至目前,陆海新通道的铁海联运货量较去年同期同比增长了大约9%,而跨境铁路运输量更是实现了超过一倍的增长。
在开放中孕育新机,跨境物流不仅满足于“通”和“畅”,还在追求“优”和“强”。
重庆物流集团国际物流事业部、港航物流事业部总经理王艺桦对记者表示,企业加速拓展东南亚海外仓网络,靠前服务产业链转移;打造东南西北“四向”国际物流通道,为产业链提供多元化物流路径支撑。同时,数字化技术进一步提升效率,通过搭建“渝车出海”滚装班轮公共服务平台、进行“供应链服务商”转型实践,企业已逐步构建起更具韧性和弹性的供应链体系。

记者采访企业跨境物流建设情况。人民网 孙启凡摄
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筑牢基础,既源于国际产能合作形成的产业链协同效应,也受益于跨境物流通道的持续降本增效。以中老泰全程铁路联运为例,当前的运输时间从9天缩短至5天以内,成本降低近三分之一,且运输定时定点,可预期性强、成本可控。这对于电子产品制造商等运输效率要求高的企业,极具吸引力。
记者观察到,中国企业主动融入全球市场的步伐愈发坚实。通过构建灵活的布局策略、完整的产业链及多元化产品结构,企业在保持国际竞争力的同时,形成了风险分散机制。
此外,丰富的政策“工具箱”也为对外开放注入动能。启运港退税政策、通道运营扶持资金、规模10亿元的“外贸企业风险补偿资金池”、较低年利率的供应链金融贷款、汇率避险工具补贴,以及海关“两步申报”模式等一系列政策工具相继出台。
跨境物流“向上生长”的同时,构建更具韧性的全球化经销网络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
渝新欧(重庆)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曼介绍,去年10月,企业就推出了“亚欧班列”(东盟快班)产品,实现了“一次委托、一次付费、一箱到底”运输模式,将中欧班列与陆海新通道衔接,每周开行一班。货物从东盟国家装箱后,经重庆直接运往欧洲,中途无需换箱。同时,还开发了跨里海运输产品,货物经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格鲁吉亚,通过土耳其延伸至欧洲,运输时效更高。
三羊马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则正重点发展川渝-新疆出海通道,并向中亚、西亚及欧洲方向拓展。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发往中亚及“一带一路”国家的订单持续增加。另一家跨境电商负责人表示,目前已与法国、瑞士、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企业建立起稳定的合作关系。
优狐汽车总经理张文龙介绍,正积极在东南亚的柬埔寨、中亚的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中东的迪拜、南美的墨西哥以及非洲的部分国家,设立海外营销公司,加速形成“线上+线下”同步运行的外贸综合服务体系。
当前,依靠多元化布局,持续拓展外贸“朋友圈”,企业对单一市场的依赖正显著降低,“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对外开放格局正纵深推进,中国品牌正跨越山海联通世界,谱写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