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理食品的发展历程
调理食品其实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已经开始了,不过真正形成市场规模大概也就10年左右。10年前只有正大、大成、大用等规模较大的企业开始做禽肉的深加工产品。2005年开始,由于市场环境发生了变化,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改变促进禽肉调理食品开始快速的发展,一批先驱企业在市场上不断成功的推出各种禽肉调理产品,及时迎合了当时市场的消费需求,推出了一些市场新品。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整个禽肉加工行业处在一个产品受阻时期,我们做禽肉的都知道,上世纪末欧盟停止了中国禽肉的进口,日本提出了一些要求,增加了进口的限制,很多原料以深加工产品出口的企业受到了压力,开始进入之前从不关注的内销市场。
在先行行业的努力下禽肉调理品市场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某企业的“金甲鸡柳”成为第一个形成量销的产品,各种禽肉串的产品迅速发展,满足了年轻一代消费人群的需求,这时候几乎所有的禽肉屠宰工厂都看到了深加工的优势,开始进入这个行业。由于市场需求猛增,产品的利润空间较大,又催生了大量的中小型调理品工厂,随着大鸡排上市,禽肉调理产品发展到了新高度。
禽肉调理食品行业现状分析
第一,其实禽肉深加工产品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了非常大的市场体量,产品也已经被不同消费者所接受,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特别对年轻消费人群,以调理包装形式呈现的调理食品改变了我们原来以休闲为主的终端市场,开始转向餐桌,也就是说我们对行业的期望已经变为了一个现实。以前我们是肉串,这个量虽然大但是比不过餐桌上的量大,我们想怎么把我们的产品放到老百姓的餐桌上,这个目标已经达成了。在过去的10年当中,我们取得了很大的成长,调理品和火锅料里、米面之品、烤肠类产品,原来是各走各的路,现在逐步的融合,形成了目前冷冻调理食品,是当前人文食品消费的主要部分。但是我们也感到,行业走到今天也碰到了一些瓶颈,特别是一些大型企业增长势头在放缓。前几年,新希望六和来讲,我们成长最高的时候甚至达到过35%到40%,这对我们这个行业来讲是非常大的增长力,但是现在这种增长就比较缓慢了。新产品上市成功率也比较低,除了大鸡排似乎没有看到其他的新产品。
第二,同时由于品牌太多,市场上的经销商成了稀缺资源,刚开始做的时候,厂商是稀缺资源,现在经销商成了稀缺资源,一个厂商,一个好品牌,要想选择一个合适的经销商,现在其实也是很难的。我相信在座的企业应该有这样的体会。有一些企业还是想做终端,所以打终端牌,什么决胜终端、掌控终端等等,但是人员增加了,费用上去了,得罪了一批商,销量还是上不去。
原因
第一,我感觉这个行业大,但是行业集中度不高,规模化的生产企业其实很少,除了像正大、大成、圣农、六和这样的少数企业冷冻调理食品的月销量能够达到四五千吨的样子,还有一部分企业在一千吨左右,更多的企业都是几百吨。这样的一些小企业,随便找一个市场就可以看到,有许许多多的调理品品牌,而且价格也是五花八门,一个同样的产品会差好几千块钱一吨。而且市场价格没有最低,只有更低,因为我在离开六和之前,是在六和的消费需求调研部门,我们做了一些市场调查,感觉到这个产品确确实实价格是非常混乱的。这样的行业集中度很难发挥行业的优势,也不利于行业的发展。
第二,我们这个行业的品牌还是体现在渠道而不是终端,终端消费者对冷冻调理食品的品牌知晓度还是非常低的,据我了解,也就是像正大、大成这样的企业,他们的终端形象、终端品牌影响力是有的。这些企业在做一些前瞻性的终端品牌推广,形成了一个消费者品牌,大部分的品牌和终端消费者都知之甚少。
第三,由于前期产品的利润空间大,促使行业发展,导致当前行业的产能出现了一些过剩,当然是低端产能的过剩。为了生存,这些企业必须争取市场份额,唯一的手段就是低价争夺市场,所以牺牲了合理的产品利润,打价格战,这样都不能解决问题,反而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劳动密集型企业目前招工非常困难,潍坊地区是一个非常难的事情,很多企业工人都从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从内蒙古在招工,而且成本还是在上升。如果你降低产品品质,其实就是透支市场,同时价格战还伤及到了经销商,经销商没有合理利润,价值链就被腰斩。同样因为价格竞争,毛利不得不放到最低,牺牲服务来维持竞争,现在已经不再物质匮乏时期,消费者对品质和健康的需求在不断提升,现在的消费者非常明白,所谓的价廉物美其实是一个伪命题,对食品行业而言,而是一份价钱一份货。
第四,各个企业、各个品牌,他们的产品同质化程度也非常高,高到什么程度?包装也相似、品名也相同,甚至连味道也很相似,这几年我们由于成长性比较好,利润空间也有,所以导致企业都是在一个舒适期里面生存,也有一些企业开发了新品确实也不错,但是成功率很低,推新品其实就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事情。特别是现在还有很多企业做单品,靠单品走市场,这样的风险也很大。很多企业也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独立的开发产品,像正大、大成等等作为行业的先行企业正在积极的开发新产品系列。我们的行业伙伴,火锅料行业、米面行业,其实在这方面做的非常优秀。
调理食品的发展趋势分析
下面想谈一谈趋势,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提升,新一代的消费人群已经形成,这里的新一代是以80后、90后、00后为代表的,他们的消费更加理智、更加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更加关注品质而非品牌,当然品牌还是很重要的。他们愿意花更多的钱来购买优质、放心的食材满足自己品质生活和健康的需求。由于互联网时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之外还有很多有趣的事情,所以传统的回家买菜、做饭这样一个生活方式正在被放弃,而快捷、方便、营养健康的冷冻调理食品的消费需求已经开始形成,而且将不断的增长。
首先家庭消费当中,冷冻调理食品需求的增加。以前冷冻调理食品用的很少,我有时间做饭,甚至像我这样年龄的人在家里面做饭是一种乐趣,我喜欢做一个好菜吃吃,但是现在的年轻人没有这种闲情逸致。而且现在生产成本和以前不一样,此外生活成本、菜的品质、还原度也是一些相对因素。近几年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这种习惯被打破了,消费者对冷冻调理食品的认识转变,我们食品的工艺技术有创新,配料越来越丰富,品质、还原度不是问题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家电行业也做出了很多新东西,比如大家熟悉的空气炸锅避免了家庭开油锅的景象,海尔的烤箱,还有一些爬炉等等让我们的披萨、牛排都可以在家里做的非常好吃。厨房电器使的烹饪更方便,我预期冷冻调理食品在家庭中的消费会不断的增长。
另外快速发展的小微餐饮对冷冻调理食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大型的商超、卖场、专卖店、餐饮市场冷冻调理食品主要在这些市场,这个市场的食材消耗量非常巨大,其中冷冻调理食品占比也在不断的增加,餐饮市场大致可以分为宾馆、酒店、快餐、连锁、小微餐饮。首先是新的消费需求扩大,随着80后、90后的进入而且成为终端消费群体,除了满足味蕾的兴奋,他们对服务、体验、颜值有了高的要求,而且容易受到意见领袖和互联网平台的影响,所以传统的居家餐饮习惯彻底被打破,午餐晚餐的外吃比例也在提高。中午在外面吃饭的人占到29%,这是大人群,晚上在外面吃饭的占到25%,周末和周日都在外面吃饭的占到23%,这给餐饮带来了很大的机会。当然他们的消费能力决定了他们可能更多的选择一些小微餐饮。目前小微餐饮的形态很多,什么阿香米线、排骨米饭等等太多了,小微餐饮其实是目前增长和发展的趋势。
第三,新营销的模式,是和互联网相关的新营销模式。第一是社区商业模式,这里面有满足居民消费的业态。第二是最近比较热的,一个是河马生鲜等等,比较经典的杭州联华的华商集团,在5月27号有一个以商超的形式出现,但是餐饮面积占到60%这样一个商超。这其实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东西,这里面的日客流,900平方米的商场日客流是2035笔,客单价大概100元,我觉得这种需求会增长。
第四,乡镇市场,乡镇需求增加,另外是返乡人群有这种需求。另外小众需求,现在有运动健身的、有户外的等等,完了还有像刚性的像糖尿病、肥胖的这样的。未来消费者关注什么?一个是关注营养健康,二是愿意花更多的钱购买放心食品,三是对食品的颜值呈现要求比较高,四是对服务要求高,五是加快产品的换代,六是品质和服务的代言。
调理食品的新需求
第一点,产品升级换代,改变当前产品高度同质的状况,通过新食材、新技术,通过国际化的视野开发新一代产品。
第二点,产品的迭代越来越快,生命周期变得短暂,所以开发精品是企业的工作。
第三,做好产品不要单纯的价格竞争去抢份额,不要牺牲产品的品质和服务来换取价格优势。
第四,行业产能过剩,可能面临洗牌,怎么样通过自己的企业,通过差异化走出来,找到自己的目标消费人群。
第五,传统的批发市场还会继续续存,要把批发做好。
第六,品牌建设不是一劳永逸,要通过服务和品质来堆砌。
第七,积极拥抱变化市场,设定自己的目标和战略,不要盲目的跟随,面对变化的市场和前行的渠道有创新精神,改变不变等死,变了找死的消极心态通过改变走向更加广阔的市场。
我想说,冷冻调理食品市场是非常大的,而且在不断的增长,祝大家在这个行业里面做的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