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瑞典《NeueZürcherZeitung》报报道,国家越富,那里的人吃的就越多。而且,吃的肉就更多。中国就是这种关联性的典型例子。中国肉类食品消耗量在不断增长。2016年,中国人几乎吃掉世界肉制品的1/3,每人平均63公斤。而在30年前,中国人年度平均消耗仅有13公斤肉。
50年来,中国人的膳食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1963年,中国人人均每天摄入的热量仅为1594千卡,其中62%来自于米、面等粮食;其次是素食,包括淀粉类、蔬果在内的食物占据了19%的热量比例。肉蛋奶在热量表中一共只占据了二十分之一的一小块,而糖分、油类也同样匮乏,为总热量摄入的6%。基本上,“手里捧着窝窝头,菜里没有一滴油”可以说是这个时代饮食的真实写照了。
英国NHS(国民保健服务系统)认为,要维持一个成年男性的体重,每天需要摄入2500千卡左右的热量,女性为2000千卡左右。所以不管是不是肉食爱好者,在50年前都是营养不良的状态。
而随着时代的变化,粮食在热量摄入中占的比例由1983年高峰时的69%逐渐下降到2013年的46%,相比之下,肉蛋奶类则由1963年的5%上升到20%,淀粉、蔬果类在1963-1993年间由19%下降到11%。但随着近年健康饮食的观念兴起,国人又重拾了对它们的兴趣。而在总热量摄入上,2013年中国人均每天摄入3108千卡,比1963年高出一倍。
尽管肉食爱好者不断增多,但依然不难发现传统以粮食为主、重视蔬果的观念依然影响着当代中国的饮食结构,而相比之下其他国家在吃些什么呢?
以美国来说,糖和油占到美国人日常热量摄入的37%,同时从肉蛋奶中摄取的热量也比中国高出40%,也无怪乎肥胖率令人发指了。日本同样是热爱高糖高油食物的国家,从这类食物摄取的热量高达27%,不过总热量摄入远低于中国人和美国人。
世界各国“吃肉”排行榜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显示,2015年全球年人均消费肉类43.4公斤。其中,排名第一的是新西兰,以人均年消费肉类126.9公斤稳居宝座;排名第二的是澳大利亚,以人均年消费肉类121.2公斤位列第二;排名第三的是美国,人均年消费肉类117.6公斤。
此外,排名前十位的还有以色列(102公斤)、阿根廷(101.7公斤)、卢森堡(98.8公斤)、萨摩亚(96.3公斤)、巴哈马(95.6公斤)和西班牙(93.1公斤)。而孟加拉国以年人均消费肉类4.1公斤,排在了倒数第一。而同处于后段排名的还有莫桑比克(7.9公斤)、斯里兰卡(6.3公斤)、卢旺达(6.2公斤)和印度(4.2公斤)。
人造肉技术趋成熟
出于对环境和伦理等问题的担忧,在不伤害动物的情况下制作“替代肉”技术正在快速发展。
肉类替代品最初起源于大豆,而现在的替代肉越来越具有未来范儿,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除了植物性的替代肉,人们对实验室培育肉也同样感兴趣。
从技术上说,这种“替代肉”依然属于肉类,只是在实验室里培育的,而不是从真正的动物身上收获的。随着“实验室培育肉”的概念越来越受欢迎,不同的研究团队不断创新。
现在,甚至有工程师利用微藻来设计食物。这是一种蛋白质和营养丰富的概念,从土地和资源使用的角度来说,是可持续性的、负责任的方法。将来,我们所吃的肉可能并非真正的肉,原因很多。科学家们正在努力保持肉的物理完整性和口感,同时放弃其动物来源。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许多人对动物农业的现状感到担忧,即“工厂化养殖”。在这种模式下,动物的饲养期较短,而且所处环境恶劣,被注入过多抗生素。
除了伦理问题之外,传统的肉类农场也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和资源。美国地质调查局估计,生产113克的汉堡需要150加仑的水。为此,生产1克牛肉需要1平方米土地和释放相当于221.63克的二氧化碳。由此可见,肉类生产对环境来说是个沉重的负担,也是促使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更新奇的肉类替代品的诞生,希望这些创新将继续获得支持,这样的肉类未来将对我们的味蕾和地球都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