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周六(2月26日)晚间,美国与欧盟、英国和加拿大发表共同声明,宣布禁止俄罗斯主要银行使用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国际结算系统。
今天,媒体都在炒作SWIFT是所谓的"金融核弹",是对俄罗斯最严厉的金融措施之一,如今终于被投下。
1、SWIFT为什么重要?
SWIFT原本是国际银行间同业自发合作的非营利组织,全世界几乎所有重要的金融机构都是该机构的成员,打造出当下国际最普及、最安全、最便捷的汇兑体系,是国际银行业同业间的信息、数据、交易和清算的枢纽中心。
简而言之,SWIFT就是目前国际金融机构间传递金融信息的一个主要渠道。
SWIFT成员包括全球200多个国家的超1.1万家金融机构、交易所和企业,几乎是跨境支付信息收发的独家服务商。
SWIFT此前曾多次成为发起金融制裁的工具, 遭到这一制裁的金融机构将无法参与国际资金流动,如伊朗的金融机构曾遭SWIFT停止服务。
2、SWIFT:从中立组织到政治工具
SWIFT最开始是一个中立组织,却逐渐沦为了美国的政治工具。
早在80年代,美国财政部就试图掌控SWIFT的数据库,但没有成功。
"9·11"事件后,美国的金融安全和情报组织借助反恐为名,逐步加强了对SWIFT系统的控制能力。
2011年起,美国国务院正式开始对该系统的数据实行监控。
至此,一旦SWIFT中某个协会的会员上了美国财政部的黑名单,他们就有很大风险被隔断与外界银行的金融往来,这是绝大多数企业、金融机构乃至国家都难以承受的打击。
历史上,SWIFT曾多次沦为美国对他国发起金融制裁的工具,伊朗、委内瑞拉、朝鲜、"克里米亚"事件后的俄罗斯就曾惨遭这枚"金融核弹"的打击,经济付出过惨重代价。
2012年美国联合欧洲升级对伊朗的金融制裁,直接将伊朗4家重要银行从SWIFT系统剔除,随后还威胁与伊朗有经济联系的欧盟成员国,导致伊朗损失了近一半的石油出口收入和近30%的对外贸易。
3、俄罗斯:早有准备
在2014年经历过"SWIFT制裁"事件后,俄罗斯自己也在想办法。
2015年,俄罗斯国际支付系统发行了第一批符合俄罗斯本国支付系统标准的银行卡"米尔卡"。随后,俄罗斯迅速建立了自己的支付系统(МИР) 和金融信息交换系统(СПФС) 。
对于现在的俄罗斯来说,有SWIF,结算会方便很多;没有它,交易是也是可能的,只不过稍显笨拙。
另外,俄罗斯在普京时代已经大幅降低了外债比例和外汇储备中的美元比例,美国金融制裁的影响相对可控。
这也是俄罗斯目前的底气所在。
4、"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此次西方国家宣布将俄罗斯从SWIFT中剔除,却是有选择性的银行被禁止,并不是所有银行被禁止。
主要是因为俄罗斯还是掐着欧洲的能源"脖子"。
俄罗斯作为重要原油和天然气出口国,约占世界原油供应量的12%,占欧盟能源进口量的39.5%,德国和意大利对俄的天然气依存度达到50%以上。
目前,国际油价前几天最高已经突破100美元、涨至近七年高位,欧洲的天然气价格持续飙升,美国的通胀创出40年新高……
对于西方国家来说,能源价格如果持续暴涨,一样是难以承受的压力。
对于俄罗斯来说,石油和天然气出口收益占俄罗斯财政总收入40%以上,如果被切断,俄罗斯的财政压力巨大。
所以,对于能源问题,一旦动真格的,属于"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美国的压力暂时没那么大,因为中期选举要等到11月份,拜登还有时间;但欧洲国家,是非常不愿意见到这种局面的。
所以欧美这次留下了口子,在这方面还没有彻底撕破脸。后续,在能源问题上恐怕也不太容易彻底撕破脸。
5、一场表演&新的目标
在哨兵看来,所谓的"金融核弹",只是用来忽悠西方国家的民众的。
美国在这场乌克兰危机中,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刺激欧洲美元回流美国。随着战争的爆发,这个大目标就已经基本实现,后面都属于收尾工作。
今天最新消息,拜登接受采访谈对俄"两选项":制裁或者开启"第三次世界大战"。
第三次世界大战是万万不敢打的,就只能进行所谓的制裁。
但在制裁时,也是投鼠忌器、首鼠两端。
后面就是慢慢扯皮……
接下来,美国的目标,有转向东亚的迹象!
2月26日,美"约翰逊"号导弹驱逐舰过航台湾海峡并公开炒作。
对此,我东部战区组织兵力对美舰过航行动全程跟监警戒。
2月27日,当地时间8时许,日本海上保安厅称,朝鲜发射了疑似弹道导弹。
对于美国来说,乌克兰模式已经实现了主要目标,接下来就有动力将其复制到东亚地区。
美国人对于打压中国,自然是不遗余力。
同时,也想让中国和日本的资金,流向美国。
接下来,中国面临的压力,会慢慢上升。
跟美国斗了这几年,中国的实力越斗越强,没啥好怕的。
就像伟人讲过的:战略上藐视对手,战术上重视对手!